让成功的梦想飘起来
2002年高考黑龙江平房区理科第一名状元档案你属于自己吗?做到这一点,让成功的梦在这里飘起!
读书十二年,我最感谢也是最难忘的老师是我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辅导员,尽管我当时
恨他。他每天下午4∶00到6∶00把我一个人锁在办公室里,扔给我一项任务自己完成。他没给我讲过一道数学题,只会告诉我再想想,再看看,再试试。他不会偷偷来看我在干什么,只会每天告诉我应该干什么。我不知他教会了我多少知识,但我明白他给我留下了自学的能力和自控的习惯,而这两样正是长大的我最为需要的。家长的管教总有到头的一天,当我看着今天的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与监督下学习时,我便理解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使成绩突降的奇怪原因,诸如家庭破裂、上网等等。
那么朋友,我想问,你是否能够自己学习(包括旧的内容与新的内容)?你是否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你是否能够明确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你是否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耐住寂寞,静对书斋?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请你努力把它们变成“是”,无论今天的你是优秀的还是普通的。做好这第一步,让自己属于自己。
题海战术——好想说声真的爱你
尽管我高举双手迎接“素质教育”的到来,但是为了高分,为了高考我只好对题海战术“爱不完”。你可以说我的办法很无聊,但我只有这惟一的诀窍。无论是考能力还是考素质,请你相信题海战术绝对无可匹敌。
大量的练习不仅可以给你解题的思维、速度,还有准确性与题感。题海战术不等于押题,为押题而生的题海是背题,为解题而生的题海是懂题,所以不要为不现实的押题努力背题,搞通你所做的每一道题。你应该知道的不是答案是什么,而是如何得到这个答案,为什么会得到这个答案。学会举一反三,适当地进行联想改题。
高考前的一个月,我总让自己的书桌上有足够的试卷,丝毫没有减少做题量而去追求所谓的状态。我觉得轻松不可能通过人为的控制得来,相反,迅速打破生活习惯很可能会引起生理上的心理紧张以及考试时的迷乱。我所做的只是不再追求做题的质量与力度,而是轻松地只做一定数量以放松休息。
我是哈利·波特还是机器猫——准确地定位自己
你能清楚地告诉自己“我是谁”吗?你能有一个明确的有奋斗空间又可能实现的目标吗?
准确地定位自己是重中之重。
听一个真实的故事。高考前,老师们推测今年的数学一定会难。坐在我身后的一位女同学向来头痛数学难题,她问我如何才能得高分。离高考仅仅一周,短时间内迅速的提高无疑是神话。所以我问她的期望,她说125分吧,平时她常为120分苦恼。于是我向她提供了一种策略。第一,选择题的前九道和第十二道大概不会有问题,那就把它们都做对,至于第十道和第十一道,可能有一道会比较难,如果都不难,填空题的15或16有可能为难你,对于那道难题,看两分钟,如果做不出,选择随便猜一个答案好了,如果是填空就果断地扔了它;第二,第二卷的17题到19题勇敢地解决掉;第三,20题或21题中不是应用题的那一道不会简单(因为前两年的应用题得分不高,今年不会再难为人),但是它的前几个问,至少第一个问不应该难,最后一问看两分钟,没有明确的思路就扔了它;第四,22题的最后几问大概不好办,一定做完第一问,如果第二问不是最后一问看看它,争取一下,可以用五分钟,至于最后一问,不妨如第三条处理。粗略地估算一下,恐怕130分不成问题,幸运的话135不是没有可能。她高考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估分时,她估到了136,很多平时数学远优于她的学生却不到130。她只对我说了一句话:“你为什么不跟我说说综合科怎么答!”
的确,我该感谢运气,因为尽管我想了又想,告诉她这个主意的时候仍然是一身冷汗。我只想通过这件事向你强调定位的重要性。想一想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不只是考试如何答题,还有平时学习时应该重视哪一类题,应该重视哪一科,应该重视哪一类知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轻信别人的话,不要随便模仿别人——对,也包括我的喋喋不休。
准确地定位自己甚至还包括使用哪一种学习方法。你喜欢开夜车还是喜欢起早?什么时候你的状态最好?你喜欢课前预习还是课后复习或是课上听讲?你喜欢看书做练习还是看笔记?
定位自己,做自己,完善自己。努力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适合自己。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要轻视自己。在迷惑的时候不妨请最熟悉你的人,比如你的同学,你的老师帮助你定位自己。
在这里,我还是推荐你找你的老师,即使跟他说话你不能随心所<